蓋一棟有如國外小鎮中的木屋,是許多人的夢想。本文針對木屋的優點、形式、材質、原則、注意事項,以及蓋木屋須注意的法令和流程與步驟、木屋的保養方法等,請專業木構造建築師實地講解,搭配圖片說明,將蓋木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狀況,一一回答,快速建立木構造建築的概念,並且馬上就能著手實現木屋主人夢想。
木構造其實是環境保育以及減少環境破壞的最佳選擇。
木造建築的優點
木造建築是最貼近自然感受的建築形式,在台灣卻是被遺忘的一環,而產業發展的未臻健全,也常讓木造建築被小木屋的刻板印象所替代。在營建工程的範疇,木構造其實是環境保育以及減少環境破壞的最佳選擇。
1.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對環境友善的建築,當屬木構造為其代表。就「綠建築」的觀點而言,相見於混凝土和鋼骨,樹木從成長到製作成材料這段過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木構造不僅會產生氧氣,其材料特性更有助於固定二氧化碳,對於整體環境的助益不在話下。
2.乾式施工減少環境破壞
在營建工程的範疇,木構造屬於「乾式施工」,也是環境保育以及減少環境破壞的最佳選擇。
3.永續造林回歸土地
台灣市場上,進口的人工林木材選擇性很多,在比例上就佔了99%,價格也比省產材便宜。如果從現在開始,養成正確使用木材觀念,永續造林,下一代就會有更多台檜和台灣杉可以使用,廢棄木材又能被分解回歸於土地,回收再生容易,因此善用木材蓋木屋,是非常環保的事。
4.密度高木材帶動森林活性化
樹幹密度較高的樹種,可以固定較多的碳素量,因此可藉由造林來固定碳素,造屋所需正好是密度高的樹種,適切的使用木材造屋,不但不會破壞地球環境,甚至可因伐採基地更新造林,反而能帶動森林活性化,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固定更多碳素。
5.製材過程耗能較其他建材低
主張使用木材作為建築的主要材料,原因還包括與其它常用建材如石材、金屬相較起來,林木可以更新再利用,是生生不息的永續材質,在整個伐木製成各類建材過程中,其耗能比例相對是較低的。
木屋的形式
台灣木屋構造建築很多,興建方式也很自由多變,造型更是沒有限制,但目前最常見的有三種,尤其以框組壁式 2 × 4 工法的木建築形式是最常見的,也是目前被認為最適合台灣的木屋形式。
台灣地區常見的木屋構造建築的工法形式主要是
1. 原木層疊式(Log house 原木屋)。
2. 框組壁式(Platform,也稱做 Wood Frame Construction 2 × 4 工法或輕木構造 Light Frame)。
3. 樑柱式(Post and beam,也稱做 Heavy Timber 或 Big Wood Frame 大木結構)。
以往台灣較常出現所謂小木屋形式的 Log house 原木屋,後來因為技巧工法的不成熟、材料的限制及台灣潮溼氣候的關係,所以後來就較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框組壁式 2 × 4 工法的木屋結構,也是近幾年來最常被使用於台灣木屋的木建築形式。
就木建築屋型的形式來說,台灣最常見的屋頂形式為最主要的分類,有單斜、雙斜、複斜(穀倉式)、四斜、四斜穀倉式等屋頂形式。
原木層疊式木構造建築 Log House 在台灣的木構造設計規範中,命名為原木疊砌構造,它是用斷面為 D 型、O 型或 H 型原木一根根疊砌起來組成結構牆系統的木構造建築。 原木層疊式木構造建築 Log House 結構圖。 台灣常見屋頂形式圖解。
層疊式原木屋 Log house
原木層疊式木構造建築 Log House 在台灣的木構造設計規範中,命名為原木疊砌構造,它是用斷面為 D 型或 O 型原木一根根疊砌起來組成結構牆系統的木構造建築。原木疊砌構造它的牆面是一根一根的原木疊砌而成,讓人身處其中,就好像待在森林裡一樣,它的防寒隔熱也就是用木頭本身的厚度來決定。原木疊砌構造的房屋,在室內空間,它會不斷散發出原生木頭的芬多精,讓人有平靜自然的感覺,但由於不適合台灣潮溼氣候,多為溫帶國家所採用,在台灣新建木構造房屋市場中,原木層疊式木構造建築已較少見。
Log House 的工法它是北美與北歐最傳統的房屋木構造模式,早期的 Log House 是將大型的原木疊砌起來之後,在中間的接縫會抹上灰泥形成外牆,隨著技術的演進慢慢的會將原木加工成型,現在大部分的原木疊砌構造房屋,依據它的木頭的形狀有美規的 D-Log、歐規的 H-Log、還有圓形的 O-Log 來興建房屋。
早期的 Log House 是將大型的原木疊砌起來之後,在中間的接縫會抹上灰泥形成外牆,現在大部分依據木頭形狀有美規的 D-Log、歐規的 H-Log、還有圓形的 O-Log 來興建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