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曾說:我們那個時代教育我們,東西壞了需要修理,而不是把它丟掉。」你可曾懷念起爺爺奶奶哼唱著日本歌謠、講述著他們在日治時期一家子擠在日式老家屋的居住回憶呢?讓我們先走進巷弄裡,找尋蘊藏在台灣歷史洪流裡曾經被遺忘、經歷了搶救活化的老屋新生命!
雙層日式洋房的屋身為磚造基座,牆身除了開方窗還有一圓窗,面對道路外牆下半部外飾雨淋板,上半部為洗石子,面道路的窗戶為凸窗,簷口向外延伸,構成滴水線,造型特殊且適應台灣多雨天氣。小屋的屋頂結構,橫向加入交叉木橫樑,形成穩固的結構強化抗震力;牆面採用日治時期常見的大壁造工法,表面以木褶壁塗佈灰泥,局部霧面玻璃牆內部打光,讓結構化為吸睛亮點。企圖融合現代設計,保留老空間中的記憶氛圍。
前身是錦町高級官舍,保留原本建築、庭園地形樣貌,特邀日本景觀設計團隊與日本庭園施工團隊合作,打造細膩清雅的庭園造景。庭園造景從前院一直延續到後院,前側屬於較具層次與織染概念串聯營造活潑感受,後側則是較靜謐的傳統意象,不同方式鋪陳創造不一樣的視覺氛圍。日式建築格局擁有不可或缺的「緣廊」與「內廊」描寫日本人生活樣貌,外拉門以清玻璃納入採光,內拉門則需保有隱私故以霧面玻璃取代古代門紙,包含昔日的木架、門窗、屋瓦等元素,適度以新材質結合原始建材,保留日式建築精神,實現跨時代修舊如舊的設計思維,再現時代風華。
「小舞壁」是台灣最常見的日式建築牆壁。抹於壁體的泥土中含熟石灰,具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的功能,能除臭除濕。編竹夾泥牆的材料都是取自於自然,日後也能回歸自然,對環境負擔最少。
竹在林業上屬速生植物科類,非草木類,屬禾本科。在材料學中,有堅韌、質輕的優良可塑性,在早期金屬、塑膠製品尚未發達之前,被廣泛用在土木工程中。曾在竹林中長大的竹編工藝師蘇素任老師,因為成長背景從小就與竹子密不可分,對竹擁有更深層的情感,她致力於竹工藝的再生,將在地材料,結合人力、跨界合作,展現出令人為之讚嘆的台灣竹藝作品。
漫步全台各地,有許多從日治時期留下的老房子,隨著時代更迭榮景不再,漸漸荒廢在城市的一角,這些充滿人文情懷與歷史故事的建築,藉由修復再造後,再度串聯不同世代的情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