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玉東國中的「玉東卡本特木工班」,是一群由榮獲「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技能競賽--家具木工金牌」肯定的金牌國手—王嘉納老師領軍的9年級原住名孩子,在這個所有學生都開心放暑假的日子,再度來到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鍋爐室展出他們親手製作的原木家具,展期從6月29日上午10:00 – 7月7日下午6:00。
連續6年在悶熱的夏季北上,並由這群孩子們自己完成搬家具、佈展、導覽等工作,這些或許連大人都覺得辛苦的工作,但他們用熱情、開朗的態度,讓人看見這群15歲的部落孩子展翅高飛的決心。
「做家具的企業幫助做家具的孩子。」在歐旻慈善基金會的幫助下,玉東國中的木工班每年都在放暑假的第一周北上台北展覽,這同時也成為玉東國中木工班同學最期待的一件事,「製作家具要先歷經視圖、選配材料、裁切、畫線、刻製花紋、磨砂、噴漆、裝五金及拋光打蠟等繁複的流程,需要很高的耐心,這也讓長時間待在工廠裡做同一件事的孩子們有點疲乏。」王嘉納老師表示,原住民的孩子在個性上豪邁不拘小節,要製作工法細緻的家具確實需要費上一番工夫,因此最重要的是給予他們陪伴和願景。
離開部落、離開工廠,通過實際與消費者面對面,孩子們得以獲得正面回饋及成就感,因此,每年北上的展覽除了當屆的應屆畢業生,更會帶上8年級的學弟學妹一同參與,為的就是在心中植下一棵希望的種子,用實際成果鼓勵他們,明年也要來到這裡發光發熱!
「想要改善他們的生活,最根本的是增加偏鄉的就業機會」,離開木工班、升學畢業後,許多同學雖然身懷一技之長,但因為鄉就業機會少,必需離鄉背景、在外租屋,不僅無法照顧故鄉的長輩,低薪、高房租的壓力,也讓他們經濟負擔沉重,並且造成不良循環。
在2018年我們前往採訪時,王嘉納老師就曾和我們提及「希望工廠」的計畫,希望以此建立產學合作的暢通管道,給偏鄉孩子一個工作機會,留在部落就業,當偏鄉多一位年輕人,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便多了一重改變的助力。目前希望工場的計畫仍在籌備階段,王嘉納表示:「雖然有許多企業願意慷慨解囊,但我們目前最艱困的仍是卡在找不到價格經濟、合適的土地。」經過一年多來的探訪,許多閒置的土地都歸公部門所有,但因其教職身分不能募款、也有很多無法克服的束縛,他甚至考慮在2年後正式退休,脫離制式框架,直接面對孩子真正的問題、給予協助。
雖然希望工場的計畫還在籌備,但仍有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林務局正積極推展國產林木的運用,藉由適時適地善用林木作為木家具、木製品,提升國內木材的自給率,有幾位木工班的同學在高中或專科學校畢業後投身此計畫,回到玉東成為「匠師」發揮自身所長,同時也回到玉東國中成為助教、協助王嘉納老師,「有這樣的學長姊珠玉在前,這些應屆孩子們也從他們身上獲得能量,更有動力的在學習道路上前進。」點滴的轉念和行動,都是的力量的來源,在希望工廠還未成立之前,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創造改變可能。
我們在開展前進入展場採訪,每一位孩子均手拿砂紙,在每一樣家具上細心打磨,其中一位同學跟我們說:「經過前日的展出,家具難免會跟客人的包包、物品接觸,就會產生細小的磨痕」,因此他們在展期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為家具再度打磨保養,確保家具展覽結束、到客人手上時仍是完好如初的。
而這次展場的規劃也不同以往,因應華山鍋爐室的修整,釋放了更多空間給展場,也給了王嘉納老師不同的策展方向:「原本的鍋爐室有2至3間隔間,很像家的型態,很適合展示家具;但現在則是整個開放式的狀況,卻也能善用我們製作的屏風做為區隔更加能表達每樣家具的用途。」今年更開發了許多燈具的款式,這也是為了希望工場的成立在鋪路。「希望工廠成立後當然需要固定、並多元化的產品線,而燈具便是此次嘗試的項目之一。」另外,因為林務局的合作,更多了保留木頭原本樣貌的家具設計,像是紅檜木桌椅等,王嘉納希望用不同的設計,啟發孩子對材料的認識,即使未經過多的打磨加工,仍能表現木頭的本質之美。
林云潔同學向我們推薦了一個收納櫃,門片上的雕刻是由上屆的學姊完成並且傳承下來的,再由這屆的同學製作成家具,她覺得非常有感情,而他自己也嘗試製作了組合式的層架。看似簡單的層架,其實連鑽孔都是一門學問,要練習到很精準才能正式製作,這也是林云潔覺得最困難的地方。
葉皓男同學的綽號是「達古拉弟」,原因是他哥哥達古拉也曾是上上屆木工班的學生,兄弟相承也就有了這個綽號。他向我們推薦了用大茂黑瓜回收玻璃罐製成的吊燈,通過噴砂的方式加工,讓光線的表現更為溫暖,他表示罐子的噴砂是非常難處理,因為轉折多,很容易不均勻,光是一個罐子就要處理到2節課的時間,需要慢工出細活。
蘇駿同學最喜歡他自己製作的沙發,這組家具因為量體大、重量重,由男女分工一同完成,女生負責切割木材,男生就負責組裝,他表示能和同學一起合作,看著自己的作品從無到有非常的感動!
這邊看玉東孩子與木工的故事→
木工金牌國手歸鄉 磨出玉東部落孩子的春天
偏鄉部落孩子人生首份工作:手感家具義賣,幫助弱勢、扶持玉東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