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你

本網站隱私權政策已於2018年7月20日更新,請至閱覽並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若您未勾選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

登入 / 註冊

會員登入

網友 / 設計師註冊

首頁 > 找文章 > 設計師撇步|設計深度報導 > 新「同居世代」—三代同堂的親暱距離

新「同居世代」—三代同堂的親暱距離

編輯 PONY LIU|圖片提供 時冶設計
「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

「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青三代的成員組成,共同居住在一個屋簷下。但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年輕人移居求學工作;享受兩人世界的頂客夫妻;銀髮族退休後的新生活……等,傳統「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似乎漸漸無法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了。
 

保有隱私,是最舒服的距離

有別一般人對「三代同堂」的既定印象,「時冶設計」認為,現代人最需要的是個人的私密空間,「許多設計師可能會為三代同堂的客廳、餐廳等公領域注入較多心力,但我更希望關照的是主人們難得擁有的隱私空間。」考量到老、中、青的生活習慣、作息、需求差異性,陳逸凱總監通常會為大家庭規畫「複合式彈性空間」來因應家中每個人不同的生活需要。
 

「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

同住一起的一家人最大的不同多數在「生活作息」。例如長輩通常早睡早起,而年輕人在結束一天工作後,「夜生活」才正要開始,「夫妻兩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與長輩用過晚餐,小聊一會,就各自進入不同的空間休憩了。」時冶設計在空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貼心規畫一處半開放空間,年輕人可在這個場域看個電影、喝些小酒舒壓放鬆而不影響其他家人的作息。這樣的場域在日間亦可敞開,讓整體開放空間更加寬敞舒心。
 

「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

看不到的設計才是最貼心的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的生活品質,生理的衰老漸漸推遲,越漸長壽,年長者與年輕人的健康狀況落差比過去小了許多。而面對當今人口結構、生理質量的變化,時冶設計對於規畫「三代同堂」的居住空間有其獨特見解:「我們不太會為年長者事先設計過多特殊的機能空間,因為需求經常因人而異,我更重視的是居住者的心裡層面。」例如為年長者縮短床榻至衛浴的距離、臥室到飯廳、客廳的距離,縮短活動空間與起居動線;櫥櫃依據長者的身高、習慣規畫量測高度;浴廁預留扶手輔具等空間;門檻盡量放緩,若有管線干擾,則規劃一處緩坡讓進出更方便容易。

對於年輕夫婦而言,下班回到家後,「放鬆休息」的需求反而大於空間的機能性,例如臥室需要氣氛的燈光亮度遠比照明需求更大;在私密環境享受音樂、喝酒小憩,或晨起外出工作前做些簡單的閱讀等,前面提到的「複合式空間」就可以安排在鄰近臥室的區域,年輕人方便使用,更不會打擾長輩作息,所有規畫都貼心融入居住者的生活。
 

「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

老建築 v.s. 新三代同堂

「時冶設計」曾經為一棟位在彰化的四層樓透天老宅著手翻修規畫設計。「為長輩保留環境的熟悉感是重要的。」這座老宅過去是成員眾多的大家庭,如今年輕人紛紛移居外地工作、生活,設計師與原屋主溝通後,除了保留父母的居住空間,其餘的部份則改作民宿使用,以簡約的風格為主體,建築渙然一新,卻也保留老屋的熟悉氣味。每逢年節,兒女們帶著妻小從各地紛紛返鄉,回到熟悉的「老家」與父母、兄弟手足話家常,在外打拼的辛勞彷彿煙消雲散,「短暫的」三代同堂更顯珍貴難得。
 

「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三代同堂」是台灣人過去常見的居住型態—由老、中、

老、中、青每個世代的生活形態不斷在改變,時冶設計為「三代同堂」下了新的註解:現代人渴望的是輕鬆自在的情感交流,彼此牽絆也需要緩衝的空間與距離,或許這才是「三代同堂」最親暱而美好的相處模式。

請先登入系統,才可以留言喔。
0筆留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