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TA 金邸獎空間美學新秀設計師大賽」被華人室內設計師譽為:「室內設計師 40 歲前,必須參加的設計競賽」。2021 年精彩賽事已於七月揭曉各項得獎名單,其中備受設計師關注的九大類比賽項目,均由國際評審線上點評,為一年一度的頒獎典禮,帶來富含深度學養的精華觀點。
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究竟評審團對於各類別的決選,都有哪些評選標準及觀點建議呢?
評審─陳暄 │北京十上建築執行董事、北京建工集團文化藝術所所長
觀點摘錄:在這個類別評審標準,我會分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其實就是基本功能,然而現在跟以往的運用性很不一樣,所以這個基本功能應該複合的去疊加出地域的特點,因此「地域性」和「時代性」我覺得是需要去迭代去疊加去考慮的核心問題。再來則是設計亮點,如何把這個空間獨立的因素變成一個有利因素,同時是基於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最後便是具體工藝的部分,怎麼去解決材料、結點、美感,基本上是由三個層次來做為評審的考慮方向。
評審─何宗憲 │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PAL Design Group 設計董事
觀點摘錄:我認為在所有的室內設計裡,住宅類挑戰是最大,因為這是大家每天都要重複去經歷的一個空間和習慣。我一直很期待在比賽中看到新的生活連結。這個新的連結首先著重專業性,包含了如何從作品名稱到文案,設計想法到整個平面的一個鋪排,再來,這個作品有去呼應生活中新的狀況,同時也很吸引眼球。我們希望看到能夠超出漂亮圖片的生活氣息與概念,看似平平無奇,不過他裡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去讚賞的一些創意和對生活提出的一些新的看法,然後這個就是真的可以進入前三獎。
評審─Peter Ippolito │Ippolito Fleitz Group 合夥創辦人,美國《Interior Design》名人堂首位德國建築師
觀點摘錄:我認為這個變動快速的世界,讓身為評審團的我們改變看待自身專業的方式。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很多作品項目,是在處理對於未來的願景與需求;作品本身是否能傳達出精確且一致性的使用者體驗,成為我查看作品的最重要標準。我一直在尋找具有很強的精確性和強烈個性的項目,但它們不會將用戶的體驗限制在你想講述的故事中,而是打開用戶的思維,真正把自身故事變成他們自己的。一個作品需要有潛力為用戶、社區、社會創造價值,否則我認為只做漂亮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
評審─龔書章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CSID 輔導理事長
觀點摘錄:就一個創作者來講,我認為他有沒有能夠看到這個作品所在的基地或所存在的類型,應該賦予的一個獨特性,是很重要的事情。另外一個是他希望對消費者傳遞什麼樣的訊息,怎麼樣把好的品牌,在一個很清晰的狀態之下,讓消費者可以完全地體驗到。同時我們會也關注到,室內設計師是否在原始的建築或自然環境、從街道或從它所在的都市的地點,賦予應該表現的本質,從那個本質開始開發,跟人產生溝通交流的関係。
評審─汪麗琴 │好樣集團創辦人,現任未來式主席
觀點摘錄:我覺得每個案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但是我覺得最主要的基礎還是以美學為基礎,然後再加上你自己對於這個空間跟這個環境之間彼此的一個互動關係,然後最終就是要解決這個功能上的問題,所以從幾個層面來看,不管是美學不管是function就是你的功能,那甚至於對於整個動線的流暢度,都是我在決選的時候都會注意到的部分。
評審─王勝杰 │新加坡室內設計師協會理事長,新加坡諾特設計集團的創始人
觀點摘錄:設計最終還是要以人為本,但是我們原本我們做設計的兩大傳統觀念一是功能二是美感,但是今天的設計師壓力會比較大喔!因為我們基本上的要求,我們還要對我們的這個環境跟這些全部我們的責任心、責任感,這個之外呢!我很注重的一點,我個人很注重就是設計師對那個三維四維的一個掌控,我發現很多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都是以一個二維的方式,看人的空間,就是做了一個再看下一個,三維的掌握性已經不在了。所以我覺得這些人體的概念構思也很重要,因為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 design communication,要在你的作品那裡呈現出來。
評審─張麗寶 │漂亮家居雜誌總編輯暨 TINTA 金邸獎聯合發起人
觀點摘錄:我常說設計老實說美學已經是基礎了,那第二個就是你到底有沒有陳述出你解決問題的能力,你是用什麼樣的形式、或是用工藝、或是用材質來去解決問題,第三個最高層次當然就是對這個設計的論述是什麼?你的論述的觀點是什麼?你跟品牌的結合是什麼?我想這個都是我們評委在決選中非常重視的一個觀點。
原來能獲獎的致勝關鍵,除了探討人、空間、環境的互動關係,還需要兼備設計觀點、初衷,以及創新思維所帶來的突破與影響力,如此才能使辛勤耕耘的設計作品發揮令人驚嘆的偉大價值!還不快跟小編一起瀏覽更多 2021 年 TINTA 金邸獎得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