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建築物的更新,並不需要用過度的裝修,反而應該著重空間的互動性,以及自然通風與採光。」陳嘉民空間設計的陳頡笙建築師如此提到。
前身是律師事務所的 150 坪商業空間,原本有許多小型辦公室、會議室,內部過多的隔間,造成視野不夠開闊,也無法引入天然的好採光,是一個傳統又封閉的辦公場域。但此次任務,除了要翻新基礎工程,更要改造為充滿活力、有能量且適合年輕人的共創辦公室。究竟陳嘉民設計團隊,會如何完成這個不可能的改造任務?快跟著這篇文章看下去!
現今十分強調「綠建築」的裝修,不過度使用建材外,更相當在意「好的維修系統」,希望能達到永續的環保概念。此案在汰舊換新的過程裡,不但全面更換原本的電壓系統,並將原本埋在牆壁裡的基本線路,以走明管的方式,特地打造一個共同管道間,方便日後維修使用。此外,在施工期間不巧遇上地震,造成一處深沉的裂縫,陳嘉民設計團隊於是以壓力墊填補,再鋪上木地板,不但完全抹去外力痕跡,還能定期檢查內部狀況。
陳嘉民設計團隊參考新加坡、紐約的共創辦公室後,為了塑造良好採光、開闊的空間感,決定打通內部空間,將格局化繁為簡,分為——交誼廳、沿窗會議室和個人工作區。沿窗會議室採用透光不透視的玻璃隔間,由外向內引光入室,挹注通透順暢的空間氣場;位於中央的個人工作區,選擇不做滿的半高隔間,創造私密獨立的辦公空間,卻仍保有寬敞的場域視野;而交誼廳,審慎拿捏家具軟件的數量、大小,佈劃自在的出入動線,也創造人們交流、對話的空間。
老屋本身存在許多樑柱問題,若是使用制式的封天花板手法,會影響屋高,並產生壓迫緊張的感受。此案大膽留下裸露的原始天花,展現工業風的率性與粗獷,也維持舒適的空間尺度。同時,針對管線較繁雜的部分,一處藉著芥末黃鐵件,搭配俐落的線性燈帶,轉化為裝置藝術般的視覺亮點;另一處透過格柵線條,軟化原本凌亂的氣息,加上L型燈帶的鋪陳,更恰恰暗示空間的動線指引。
即將在此工作的主要客群,多半是經營自媒題、自由接案的個人工作者,於是在視覺風格的經營上,特別希望帶來活潑、有能量的空間氛圍。陳嘉民設計團隊以淺木質調的簡約現代風為基底,加入溫暖的黃光照明、柔和的弧線造型元素,展現剛柔並濟的空間調性。此外,針對沒有對外窗的會議室,刷上芥末黃、粉紫色等高彩度色調,補足缺乏自然採光的單調;個人工作區施以淺淡的馬卡龍色系,增添每日工作的愉悅好心情。最特別的是,交誼廳的立面設計以藝術手法,描繪高雄港的生動意象,期待能共創在地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