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的隋建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不僅被認為是中國雕塑藝術的領軍人物,也是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遠的中國雕塑家。MOT/ARTS特於3/20邀請知名策展人楊心一策劃「失落的烏托邦」一展,不僅展出隋建國的雕塑《衣紋研究—右手》、《長沙的沙》及《對話》等雕塑作品,並將透過錄像和珍貴手稿,以另一個角度了解這位具有強烈知識份子氣質的中國藝術家。隋建國此次更於5/1親自訪台,與藝術愛好者分享他一直以來勇於創新、挑戰、甚至顛覆社會主義美學傳統,試圖為中國當代雕塑提供一條新道路的過程。
隋建國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雕塑藝術的領軍人物,他受教育於傳統社會主義美學體系,強調藝術的公共性和政治性,(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藝術為人民服務),要強調作品的題材是大眾化的,技巧和風格是寫實的,但在90年代初期,當中國藝術開始邁向全球化的潮流時,隋建國勇於創新、挑戰、甚至顛覆社會主義美學傳統,試圖為中國當代雕塑提供一條新的道路,因此他創作出大家熟知的衣缽(1997)、衣紋研究(1998)、中國製造(1999)等系列。這些系列取材於中山裝,恐龍等主題,關心中國的當代文化特殊現象。也正基於此,1995年8月間,他與展望和于凡共同創立了“三人聯合工作室”,旨在進行如何將藝術切入社會敏感問題的實驗,在中央美院搬遷後的廢墟上舉辦第一展“開發計畫”。
做為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的隋建國,對社會主義有著自己的見解,正如他對於作品《衣紋研究—右手》的自述:“像一塊化石,依稀記載著那已經失落了的烏托邦”。「失落的烏托邦」在隋建國的作品中明顯的展現在他這次的雕塑作品中,如衣紋系列,中國製造等。衣紋系列中所常用的主題-一隻右手,是取自中國共產主義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專名手勢,在大部分的毛澤東畫作中,象徵了他的權力和對人民的關愛,有意思的是,在隋建國的雕塑中,我們看到這隻手(共產主義的象徵)而非寫實的毛主席的雕塑。90年代末期,大步開放西方資本主義浪潮,共產主義不可避免的自然褪色,而這隻右手就是失落的共產主義這個烏托邦的最佳描寫,當中國擁抱資本主義後,中國變成了一個全球製造大國,這個有著古老文化的帝國,轉變成了一支巨大的恐龍,力量無比且獨特,隋建國的中國製造系列正巧妙的捕捉到中國所經歷的特殊時刻。
隋建國的雕塑是繼承於傳統立足於當代。這個展覽在展出藝術家的雕塑外,同時還特別展出藝術家的素描手稿。隋建國用素描記錄自己的藝術創作想法由來已久,可追溯到1989年,畢業於美院時。時至今日,藝術家一直不斷著創作的素描作品。在這個展覽中,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家的素描和雕塑有時候是互相影響,有時候是單獨存在的。他們的關係表現出了藝術家對傳統藝術訓練的堅持,同時,更幫助我們瞭解藝術家在推動中國雕塑創新的概念和追求。
“失落的烏托邦”隋建國台北個展,力求從藝術家不同類型的作品中展現出藝術家心中對於社會主義烏托邦追尋的藝術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