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境制作以木地板、鐵件、不鏽鋼、繃布的搭配應用,呈現簡約風居家氛圍,將此間70坪、兩房、新成屋(5年以下)打造成舒適愜意的家庭空間,完成全家人的夢想之居。
設計師援引建築概念手法,運用量體的層覆交疊,乍看錯列佈置,實則嚴謹地貫串室內軸線,讓公私領域得以劃分開來,促使各場域的流暢顯現,演繹出時代性的極簡風格。 場域分配上,採以合理的量體劃分,打造自然順暢的空間線條,展現通透並具連貫性的佈局,吧檯則透過大面積石材營造磅礡畫面,搭襯不鏽鋼塊體與天花的呼應,呈現異材質的驚喜對比,同時加入溫暖木材挹注舒適氛圍,巧妙藉由不同溫度的材質、量體的錯落鋪排,型塑視覺上的未來感;並給予深具層次感的燈光規劃,讓燈光形成延伸脈絡,由客廳串接至飯廳,引申出漸進的流動感;步入主臥,藉著多功能長桌的配置,讓主副場域屬性分明但保有聯繫,除了石材、金屬、木質之餘,亦加入淨透鏡面的鋪敘,獨創私領域中的多元風貌! 小編的最愛 寢臥內,書桌一路延伸、與洗手檯臉盆相連,做出功能上的轉換,轉了個彎,又可來到宛如長型走道般的更衣間,建構起流暢而完美的起居型態!
從加拿大籍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的〈渴望之書〉汲取設計靈感,近境制作唐忠漢設計師將此 17 坪的居家空間演繹成一首等待被閱讀的詩,以井然有序的結構安頓所有設計元素;然而這些元素所組成的空間就像是未竟的詩意,企盼著居住者注入生活的節拍,在人與空間的互動之間真正寫就「家」的感動。 走進 17 坪大的空間中,以開放式手法打造而成的寬敞格局,首先予人自由愜意的第一印象;而此開放式的空間裡,更有著豐沛流動的詩意與隱喻等待著解讀。主要的公共區域由餐廚、書房、客廳三者複合而成,沒有累贅的牆面區隔,設計師以流理臺、吧檯、書牆、書桌、沙發等機能量體構成空間元素,讓格局的定義自然湧現。 餐廚區與書房比鄰而立,一則料理口腹餐飲的需求,一則豐富心靈糧食的渴望,彷彿隱喻著家屋同時能富足居住者的身與心。而整面琳瑯滿目的書牆則與簡約質樸的純白客廳主牆對面相望,形成巧妙的對比,同時也讓空間取得視覺上的平衡效果。白牆下方的壁爐穩穩嵌入深色的石材底座,如同在白紙上安放的一座紙鎮,賦予整體空間平和穩重之感。 傾身探進白牆後方的區域,設計師將此處設定為主臥室,並且以精品櫥窗的概念構築衣櫥設計,讓私人領域中也能享有觀看與展示的樂趣。相對於淨空心靈的睡眠空間,另一側走道則通往清潔身軀的衛浴空間,以紋理豐富的石材與餐廚區域形成連結,並與客廳、書房、主臥相互對比,讓空間像是一首結構井然的詩,富有無限解讀的可能性。 小編的最愛 如同隱藏在詩中的韻腳,設計師不只賦予空間完美的詩性結構,細部的巧思更帶來豐富的餘韻。例如直接以天花與牆面之間的落差構成窗簾盒的極簡設計,以及高度延伸嵌入燈溝的書櫃,再再塑造出無界限的空間感,帶來更多曖昧的詩意想像。
本案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繁囂市區中,在十坪大小的室內空間中,設計師以重疊的空間元素試圖為生活的多層次多機能發聲。吧檯元素是餐廳是廚房,亦是生活的主體;臥榻元素是沙發是起居,亦是生活的角落;層櫃元素是展示是儲物,亦是生活的記憶。我們在低調極簡內斂的風格中,遇見成熟的設計語彙;如天地中低調的色系、衡量過的光影層次、與疊砌的量體是為了展現空間的一致感,也是生活機能與記憶的展現。公私領域的隔間採用反射較高的不鏽鋼材質,釋放出純粹彩度的黑白灰,讓生活的寧靜可以透視,讓空間的秩序綻放質感。主要建材:白橡木皮、不繡鋼、煙燻橡木地板。
這是一個難得的際遇,一個老男孩的家,有著一個貼心的女主人,更重要的是,還有他們共同的愛-一個稚氣小男孩。空間紀錄著生活的記憶,由於屋主有品酒的習慣,設計的開端,便建議屋主刻意保留了酒塞,透過藝術的創作,讓這幅作品成為空間中的端景,留下生活軌跡的印記,讓這個設計作品有了更凝聚的表現。起伏的天花,對應著這個基地的特點,一個面對著河岸的高層住宅,同時解決了樑位在空間中高低錯落的問題。空間中的石皮底牆和窗邊的鐵件裝置,透過光影的變化,透露著虛實之間的山水意境,抽象化的比例分割,傳遞著設計中的詩意。空間的安排,讓主要的活動空間,往開闊的公共空間延伸,使原本狹小的格局得到改善,連結室外的景觀呈現內外開闊的空間感受。原本代表休閒生活態度的腳踏車,也成為空間裝置的一部分,裝點出不一樣的生活況味,整個空間,順應著生活,呈現出這樣的表情。原木牆面的簡單基調,不求奢華,營造出放鬆的無壓感,融入空間中,減去了設計的技巧,讓設計回歸本質生活的源頭。主要建材:白色鋼琴烤漆、鐵件、橡木皮、柚木皮、石皮、橡木地板、黑鏡、義大利白大理石、文化石。
本案位於中國上海,為一商業空間,設計師在老建築中找到新的設計靈魂,讓原本是棉織廠的老舊廠房,在歷史的變化下找到了重生的機會,有了新的面貌,成為一個家具品牌的展演空間。希望能在過去的建築中,找到前進的設計力量,所以開始了這樣的想法,決定利用格柵交錯縱橫的立面變化,抽象了紡織的經緯,透過這樣的表現形成了一道皮層,強化了建築的入口處理,從格柵與原有建築的結合,加上光線的變化,測量出一個空間的能量。在主展廳的概念中,連續錯置的牆面與天花量體的表現高掛於展廳的空中,試圖解決高度所造成的光源問題,除了形成燈光的載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構家的形態,使其與品牌的精神結合,完成展廳的設計概念。承載、延續、變化、重生,面對一個老建築的態度,我們學習到了一種面對生命的方式,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看待時間留下的遺痕,尋找與自然平行的秩序,歷史建築所留下的空,本身就是最好的展示。
本案位於台北市,屋主為年約80歲的年邁夫妻,希望擁有一個適合晚年生活的無障礙空間。設計的開端以兩張並排的雙人床開始,清玻璃隔間以及無鎖拉門,創造在日常生活中彼此能互相照應,同時也能擁有不受干擾的距離。以雙主臥為中心的回字型走道,均質的分配了室內三塊主要場域:公共/睡眠/衛浴,在定義空間的同時,也落實了場域的連動與關聯。兩夫妻執手六十餘載,經過歲月的洗鍊,時間的見證,在豁達的態度中期望找回最初的單純與純粹,一個獨立卻沒有距離感的空間,新的生活型態,創造彼此之間更美好的回憶。主要建材:實木皮、木地板、石材、鐵件。裝修費用:300~39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