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裡,生活是否就得受限於坪數呢?這間僅有10坪的複層小宅,不將就於現有的空間大小,在妥善設想採光、通風的情況下,完整規劃客廳、廚房、主臥等場域機能。而視覺風格上,選定粗獷率性的工業風,鋪陳質樸木質調、俐落鐵件與義大利磁磚等材質,揭開意想不到的小宅潛力,完成屋主心目中的理想面貌。
疫情期間許多人養成了下廚了習慣,甚至愛上了料理烘焙的療癒過程!位於桃園的 Boulangerie K 吳克己麵包工作室選擇一間高齡 40 年的老屋作為烘焙教室基地,翻新工程中除了解決老屋常見的漏水壁癌問題,更將展售、烘焙、學習與器皿等區塊整合成一個複合式烘培工作室,空間宛如一個實際經營的測試場,讓學員能夠親身參與麵包的製作、營運和行銷。
這間位於台中的「單照光學」眼鏡行,在32坪的商業空間裡,選擇粗獷率性的工業風為主軸,在寬敞的開放式格局裡,不但保留自然日光,更細膩編排燈光計畫,搭配多片鏡面的反射視覺,大幅提升室內的明亮光感。此外,藉由裸露的風管、軌道燈等,和神來一筆的廢棄眼鏡裝飾處,也建立充滿趣味性的風格調性,讓賓客一進門便留下深刻印象。
歷經30年歲月洗禮的老屋,為一家四口開啟嶄新生活的幸福居所,原先居宅面臨格局破碎、樑柱壓迫及動線不佳等窘況,成境設計 KENNETH總監先是重塑老屋格局,規劃齊備的3房2廳2衛配置,交織低彩度的白色、灰色及木質三色,恣意揮灑北歐風格內留白的純粹,同時挹注些許工業風的玩味與日式風的極簡語彙,不僅使大齡老屋重獲新生,開闊的空間感也滿足了孩子盡情放電、跑跳的心願。,
屋主憧憬 1980 年代由紐約藝術家改造住所與工作室發展而來的 LOFT 風格,以及其背後的隨興不羈精神。室內透過工業風格的設計細節、材質選擇來打造,並運用居住者自身的生活痕跡和收藏物件,形成自然率性的高機能住所。公私領域運用裸露的天花板設計,不刻意隱藏消防、燈具等管線,盡情發揮原始屋高的優勢,完全沒有壓迫感,人、貓都能夠快樂舒適地生活。
長年居住海外的異國夫妻,鍾情於老屋頂樓陽台上的迷人景緻,因此購入這間40坪老房子作為退休生活。設計師了解屋主夫妻旅居海外的生活習慣及美學涵養,風格定位上,混搭男主人喜愛的美式現代風,及女屋主熱愛的鄉村氣息,並藉由木作斜屋頂的搶眼造型,結合文化石、鐵件、鮮明的木紋,再搭佐斜角格局安排,展現個性化的Loft與微甜鄉村氛圍。
34坪的工業風住宅,位於台北市的精華地區,設計師以建築感的量體、時間性、寧靜、寬闊感為基底,透過拉長動線、材質延伸與層次堆疊,營造出開闊的視覺感受,將工業風與現代簡約的線條完美融合,完成出遠大於坪數的空間氣度。
今天要帶大家開箱一個34坪的毛胚屋,它有兩房兩廳,居住成員為一家三口,整體空間以在空間中營造建築感為靈感,讓工業風更有流暢的動線和空間感,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