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瑞士軍隊所建造的房子,由瑞士的建築公司Ralph Germann Architectes改造成可居住的生活空間,創新的改造手法,加入玻璃材質並保持舊有的結構,歷經風霜的建築外觀被保留下來,沒有將歷史記憶給抹去,例如牆面上的 “charge maximum 1500 kg au m2”的字句。
他的得獎,不但讓人看到他為窮人發聲、充滿人道關懷的一面,更讓人重新正視、省思建築的根本涵義。一般人或許對他很陌生,但921大地震後,在南投埔里誕生的紙教堂,正是坂茂心血結晶之一。
在阿姆斯特丹有不少迷你公寓,空間小的令人驚奇,此間僅有13坪的公寓,被分為上下兩層,設計師以擅長還原方正格局的形式,將原始空間全面翻修,創造出一個流暢、寬廣且完整的長方體空間,創意特色為刻意安排的白色空間內,僅用了兩面淺色松木整合了空間機能,入口處的第一面牆背後隱藏了衣櫃、廚房設備和浴廁,並以對立姿態,在水平壁面將壁爐、長椅和儲藏櫃面相互整合,創造出溫暖時尚的餐桌空間,讓視線乾淨無礙,整個公寓中色彩配置點綴得恰到好處,不失質感,展現出北歐風範。
日本都會區地狹人稠,除了一般公寓式住宅,還有傳統的「一戶建」,即內含2∼3層樓的獨立建築。都會區建地坪數通常不大、地形狀更是形形色色,有的呈現長條形、三角形,甚至是多邊形,然而,即使建地再小、地形再怪,設計師也能夠打造出小而美且魅力十足的小住宅。
英國的建築公司DOSarchitecture 最近為小家庭打造一個溫馨又有個性的居家空間,這間房子就位於倫敦的小威尼斯。清爽明亮的氣氛,並帶著些許優雅的舒適空間,房子的後方,被玻璃包圍著的餐廳,在那裏可以欣賞美麗的花園景色,讓用餐更愉快溫馨,開放式的空間規劃讓視覺一路延伸到廚房和餐廳。
西班牙第二大城巴塞隆納,擁有林立的現代高樓,與古老華麗的哥德式和巴洛克建築物,為當地美不勝收的歷史古城,人口密度約15人/平方公里的城市,雖然與台灣約645人/平方公里相比,密度著實疏鬆許多,但自二〇一〇年西班牙經濟重挫後,即大幅影響了一般民眾的經濟動力,大家對於公寓的購買力,不再像輝煌年代簡單就擁有豪華的長廊住宅,負擔得起的小巧公寓,反成了多數新生代無從選擇中的最佳選擇。
不少人渴望在法國巴黎、英國倫敦這樣極具魅力的城市生活,但同樣也是寸土寸金之地,想擁有一戶住宅幾乎難上加難。於是,像這樣人口稠密的城市開始流行縮小住宅面積,吹起了所謂的「迷你微型公寓」的風潮。
點亮照明的魔法,讓光源啟動居家空間的各種可能性,也許是串聯起生活中種種機能,也許是讓空間更通透寬敞,也許是點染氣氛,也許用獨特的造型塑造風格,也許與天光雲影共舞──照明,讓家的面貌更多元、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