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為32坪老屋翻新現代人文風設計,將基礎工程重整,並重新規畫格局、梳理動線;利用白色作為空間基底,透過隱藏門整合出一致、和諧的壁面造型,消弭房門切割造成的視覺凌亂感;融入深色的木紋肌理,展現靜謐、沉穩的人文空間。
25坪的中古屋為一家六口的居所,原屋況動線不佳、天花過低頗有壓迫感,設計師以通透的玻璃與溫潤的木質點綴俐落的現代風,再以深厚的設計經驗,為屋主打造機能與美感兼具的人文空間。
40坪現代風宅邸引援戶外日光入室,光線灑落在室內肌理,注入淨透、清爽質韻。面對空間大樑結構,運用弧形線條包覆,消弭柱體壓迫,且持續延伸弧形線條於室內,調和溫潤、柔和居家氛圍。
150坪的中古屋透天宅大改造,將原有不規則格局微調,梳理流暢動線;大面落地窗引入戶外庭院風光,室內透過大量的木紋為基底,並以樂土和珪藻土鋪敘立面,挹注溫潤質地;局部搭佐鐵件,勾勒出個性並賦予漸層視感,混搭出兼具工業、休閒風的人文空間。
隨著「回歸自然」的概念回歸,近年全球年輕世代掀起中醫學習的流行風潮,而在這處中醫教學中心,澔陽空間設計以沉穩溫潤的木質元素作為空間的肌理,採擷「中醫藥櫃」、「卷軸」等東方意象,挹注「靜與慢」的東方哲思和美學氛圍,打造適合教學、接待、國際交流、收納展示的雅韻人文空間。
這間位於南崁兒童藝術村的「澤學邦」共學基地,前身是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的老舊宿舍,在蓊鬱樹林和翠綠草地中,走過將近七十年歲月,是一棟相當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古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業主,以台灣作為教育事業的落腳地,希望透過「共學共玩」的嶄新思維,像是課後共學、工作坊和共遊諮詢等服務,打造一個有別傳統的教育型態。他選擇這處充滿溫度和記憶的人文空間,希望詮釋出大人、孩子都沈浸其中的舒適樣貌。
在經濟快速成長背後,在地文化的保存、台灣傳統技藝的復甦,成為新一代人反思的根本。而在台灣傳統年代,枝幹碧綠,外圓中空,帶有清高君子之風的竹子,因其生長期短、堅韌,成為常見的生活用具;而竹山,則是竹工藝最繁盛的地點。當竹山隨著時代興衰起落,提倡小鎮文創的何培鈞,決定活化舊有台西客運站,重展竹林清幽風華。
古厝,經歷世代的洗禮,寄託著老一輩情感的寫照,而古厝建材中的屋瓦、紅磚,更象徵傳統技藝的生命與內涵。隨著時代變遷,當傳統藝術逐漸被遺忘,瓦窯第四代傳人-李俊宏,堅持將台灣美好文化的故事,繼續傳誦千里。